自律、维权、协调、服务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返回栏目页

哈医大一院发生恶性伤医事件
发布时间:2016-07-12 来源: 阅读[] 【字体:
打印

  3月23日下午4时许,一位年轻人持刀闯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办公室行凶,造成医务人员1死3伤。

  据悉,犯罪嫌疑人因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于2011年3次到该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今年3月23日早晨9时许,他在其爷爷的陪同下来复诊,下午4时许便制造了惨案。犯罪嫌疑人逃离现场后自杀未遂,在该院急诊科包扎伤口时被公安干警捕获。

  经全力抢救,3位受伤医生目前伤情趋于稳定,但28岁的医学硕士研究生王浩却永远离开了人间。

  风湿免疫科位于该院一幢住院楼的5层,凶案发生的现场——医生办公室正对着楼梯口。据一位现场目击的护士介绍,事发时,王浩坐办公室一进门的第一张办公桌,另一位重伤医生王宇则坐王浩旁边的第二张桌子。在接连刺伤了王浩和王宇后,犯罪嫌疑人继续追杀其他医生,一位年轻的女医生脸颊部被刺穿,形成贯穿伤,另一位女医生头部受伤。王浩当时就倒在血泊中,不省人事。而被刺中了眼睛、满面流血的王宇不顾安危,一边用手捂住眼睛一边跑到过道大声喊叫,告诉住院患者有人行凶,让大家赶紧把门关上。

  3月24日记者赶到现场时看到,几束菊花摆放在王浩生前的坐椅脚下。

  该院风湿免疫科医生赵彦萍告诉记者,23日下午,科里的一位大夫领着患者及其爷爷来找她。“患者得的是强直性脊柱炎,去年在科里住院治疗,之后因为肺结核到胸科医院治疗,现在想回来打一种叫做‘类克’的生物制剂。”

  赵彦萍说,看片子后发现,患者肺部结核还没有痊愈,用“类克”不合适。因为这种药物属于免疫抑制剂,在肺结核未愈的情况下用,可能会使感染加重。赵彦萍的建议是,观察3个月,待肺结核病情稳定后再打也不迟。她说:“我和他爷爷的沟通一切正常。老人又问了一些注意事项后,就带着患者走了。”

  而据公安部门的调查材料,犯罪嫌疑人李某被捕后供认,他感觉接诊大夫郑一宁让他到胸科医院治疗肺结核是故意刁难他,因此怀恨在心。从医院出去以后,他背着自己的爷爷在医院附近买了一把水果刀,随后返回风湿免疫科,砍杀了医护人员。

  事发后,黑龙江省有关部门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调救治与善后。3月24日上午,该省省委书记吉炳轩、省长王宪魁等领导分别作出批示,要求全力救治受伤医务人员,妥善处理好相关事宜。

  院方视频资料显示,众多师生24日早晨自发来到医院,手持鲜花冒雪哀悼王浩。

  风湿免疫科一位护士对记者说:“王浩哥已经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本来5月毕业后就要去读博士的……”

  采访期间,一位和王浩同年级的医学生找到记者,还未说话已泪如雨下:“王浩就要盼到毕业的时候被杀害了。他遇难后,有个网站上表示‘高兴’的竟然有4000多人。这些人高兴什么?这真是一个病态的社会!”

  短评

  我们的呐喊

  一位28岁才华横溢的医学硕士被捅死在工作岗位上,多名医务人员被追杀血溅救死扶伤的医院。就在哈医大一院血案发生的当天,本报还刊发评论,呼吁“通过正当程序和法律来解决医疗纠纷”,没想到又发生了如此惨案。

  我们一次次地谴责暴力,一次次地呼吁社会各方,尤其是政府,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诊疗环境,但针对医生的恶性伤害事件依然频频上演。这起血案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医患纠纷,而是针对无辜医生的滥杀。让我们更痛心的是,哈医大一院血案发生后,一家网站针对此事件的网友调查显示,在参与投票的网友中,有54%的人竟然表示“高兴”。这个数据尽管不能完全代表整个社会对血案的态度,但也一定程度上透露出医患对立的惨淡现实。

  多年来,每当暴力伤医事件发生后,总有人不分青红皂白地认定“医生肯定有原因”,甚至于说“医生活该”,而不是理性地从法治、道德的层面去进行分析和判断。这种认识的起因有一个社会大背景,那就是患者看病难、看病贵和维权难,但这些问题都不是医生个体造成的,也不是凭医生之力可以解决的。可是,医改的脚步还没能走得那么快,患者及社会积攒的怒火就一股脑儿地烧向了医务人员。我们认为,不能对“白衣天使”这支队伍的职业精神、道德境界、个人追求的基本面总是抱持狐疑的态度,更不能无来由地肆意加以抹黑。重要的是理顺机制,使医护人员不再当错误制度的替罪羊,使这支在医改和救死扶伤的高尚事业中负重前行的队伍,不要在付出艰苦劳动之后,还要付出血的代价。

  有一点可以预见,如果制度不赶快完善,如果政府决策者们不去重视,今后还依然会有医务人员被伤害,还依然会有人对残忍的暴力表示“高兴”。到头来,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医生,还有整个社会以及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我们每一个人。在此,我们再一次谴责暴力伤医行为,再一次为医务人员的尊严和安全而呐喊,希望唤醒社会的良知和正义之气。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