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维权、协调、服务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返回栏目页

南京三年医改呈现五大特点
发布时间:2016-07-11 来源: 阅读[] 【字体:
打印

  南京三年医改呈现五大特点

  —— 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盘点医改工作

  三年来南京的医改工作起步早、启动快,该市深化医改已经从设计走向实施,从方案变成实践,从帮困成为普惠,成为造福全市人民健康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其取得的新成效,进一步造福了全市人民。日前,南京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三年医改情况,来着全国各地近三十家新闻媒体参加了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由市宣传部副部长、政府新闻发言人王德生主持,市医改领导小组副组长、市卫生局局长胡万进,市医改办副主任、市发改委副主任沈琪,市医改办副主任、市卫生局副巡视员潘淮宁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近三年来,南京市的医改工作受到了各级领导充分重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卫泽和市长季建业多次主持会议专题研究医改工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沈健和副市长许仲梓亲自担任市政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多次带队下基层调研督查,确保了深化医改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协作,上下连动推进各项工作。

  三年医改呈现了五大特点:

  一是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就医托底机制基本形成。截至今年9月底,职工医保覆盖率99%,城镇居民医保覆盖率98.8%,新农合参合率100%。

  二是基本药物制度全面覆盖,药价惠民效应初步凸显,提前一年半实现“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2011年1至9月,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共采购基本药物近8亿元,门急诊人次较去年同期上升11%,平均处方值下降25%,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配合建立基本药物制度,该市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公益性,建立健全编制管理机制,全市核编9240人。实行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积极性,推进财政补偿机制改革,推动城区二级医院转型发展,全市共7个城区二级医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看病难”得到有效缓解,目前全市已有22家二级医院、86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居民步行10—15分钟就可到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医,实现15分钟健康服务圈。

  四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展开,“规定动作”逐项落实,认真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城市、农村分别达70.01%、62.01%。

  五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公益性特征初步显现,市胸科医院、江宁医院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积极管理体制、补偿体制、运行机制与监管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同时,在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大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不断改进服务,提高诊疗质量,群众就医感受得到有效改善,受惠得益群体明显扩大。

  这三年南京医改工作是各级政府重视程度最高、投入最大、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三年,主要有三个方面特征:

  一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包括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运行,财政补偿机制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体现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重点。

  二是始终体现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始终沿着公益性的方向开展公立医院的改革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改革,在财政保障充分的机制下,使社区卫生技术人员能够更多地关注服务社区群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把更多的精力用到预防卫生工作,使老百姓比较方便得到医疗预防这方面的服务。保障可持续发展,拟定了“十二五”医疗卫生发展规划。

  三是便民、惠民、利民。所有改革的措施,从大政策的拟定到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以及在具体工作方面的改进,始终围绕老百姓的需要,呼应老百姓在就医这方面的要求,注重解决反映多的问题。例如:医院引进了第三方评价机制,使老百姓有了更大的发言权;医疗卡的开卡量不断加大,与银联合作,开通了医保连通;开展窗口弹性排班、专家全日制门诊,方便了患者就医,特别是外地患者就医;通过学科重新整合,从病人的需要,从疾病诊治的需要,结合现有资源改变现有就诊模式,更好地方便了患者;加强急救体系建设,增加了急救车辆,在最快的时间里满足了老百姓急救的需要等。

  在今后工作将从四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使公共预防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使预防卫生工作能够富有成效,使我们在更好维护老百姓健康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尽量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尽量在新城新区,农村新城医疗资源比较薄弱的地区增加机构。

  三是在儿童、康复、精神、肿瘤几个学科方面加强建设,解决好优质医疗资源相对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四是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的水平,提高农民抗疾病风险的能力。(臧继全、赵国梁)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